当前位置:穿越中国—新华通讯社主办! >> 社会新闻 >> 浏览文章

2024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培训(国培)”培训班(3期)举办

来源:新华社-穿越中国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7日 点击数: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不断开创新时代中职思政教育新局面,7月12日至7月14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承办的2024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培训(国培)”培训班(3期)在广州举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冬娜、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王丹丽、中山市现代化职业技术学校公共基础部部长陈苇宜等专家、领导现场出席开班仪式,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詹敏玲、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思政教研组党支部书记陈春琴、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思政课组长任杰等项目导师(部分)线上参加仪式。开班仪式由师培中心李杨老师主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机电学院刘玉玲老师担任班主任,全省各中职学校共选派50名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本次培训班。

7月12日上午举行开班仪式,项目负责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李冬娜致欢迎词。她从师资的专业性、内容的高阶性、培训的可持续性等方面阐释了办班理念,强调紧扣“新教材”和“素养导向”两大主题,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深挖中职思政育人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

简短的开班仪式后,中山市现代化职业技术学校公共基础部部长陈苇宜围绕《议题式教学的困惑与实践:新课标下中职思政课的应然状态》开展主题讲座。陈老师系统地梳理了议题式教学的发展脉络、理论依据、内涵特征、实践路径四个维度,并基于实际学情和调研数据,以优秀范例呈现了议题设计的目标写法、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陈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给全体教师提供了宝贵经验,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下午,白云电气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程咏斌以《党建引领,匠心传承——产业育人助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展讲座。程总以“企业党建+品牌育人”为视角,深入剖析了党建引领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匠心传承对产业育人的深远影响。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副校长刘榕梅以《三贴近育人:思政课新教材教学实践与思考》为题开展讲座。刘校长着重分享了在思政育人实践上取得的中职学校经验,提出思政课要“与最新成果结合,贴近生活前沿、与莞邑文化结合,贴近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结合,贴近学生成长需求”。

7月13日上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燕青开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介》专题讲座。孙校长引经据典,为教师们讲解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涵盖哲学、文学、历史等多门学科,涉及为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等处世之道。孙校长深入浅出地、由古知今再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的价值。下午,李冬娜教授组织带领学员们来到三元里街道开展沉浸式现场研学活动,三元里街道党工委书记肖秀玲的亲自指导,三元里街道办事处杨楚具体策划并全程陪同。学员们参观了三元里历史展览馆、三元里古庙,了解了三元里基层治理,党群服务建设,学员们被三元里人民传承的敢为人先,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触动。此外,又到广州市白云美湾国际化妆品研究院集群,参观了多所高校设立的独立研发的实验室,亲身感受产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和三元里街道创新发展新格局。

7月14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李琴以《新统编教材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结合新教材背景下职普融通等职教特色,从师德师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进行讲座。李校从学理上介绍了师德师风的内涵和外延,从党的教育方针、时代变化需求、国内外迫切需要等方面,审时度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时代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寄语思政教师要守住“责任田”。讲座结束后,由项目督导、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朱姝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一起观看培训视频回顾,各组优秀学员代表上台分享培训感悟。项目负责人李冬娜教授作了项目总结发,充分肯定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表达了自己对中职思政教研的殷切期望,新时代新征程上,希望全省思政课教师努力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中职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全省中职学校思政课建设新气象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全体学员起立,庄严而深情地一同唱响《歌唱祖国》,将整个结业典礼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此次培训班以新教材使用为主题,探索中职思政课程“议题、素养”双线背景下的融合发展培养模式,为全省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学习成长创设平台。结合“大思政课”理念,培训项目采取专题式理论学习与沉浸式现场研学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取得收获满满。一是提升参培教师政治素养,提高政治站位。二是提高教学能力,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内涵发展。三是搭建资源平台,实现以培促干推进教师“学、研、用、创”综合能力。